《人民公安报》再发我局民警故事
“海不择细流,故能成其大;山不拒细壤,方能就其高”,这句话描述细节与整体的关系。
我们生活在一个细节的时代,细节充盈在公安民警日常工作中的每个环节。因为细节是“细枝末梢”,往往被忽视。然而不注意细节,可能使工作多绕弯路,事倍功半,甚至造成不良后果。案件侦办中,因为忽略了某个细节,导致关键犯罪证据或线索丢失,有可能使案件侦破陷入困境。讯问中,若是记录错误,导致程序瑕疵,可能会影响整个案件办理。调解现场,一句无心的话,也许就会引发矛盾的转移升级。而注重细节,则有利于各项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,常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12月27日,《人民公安报》“剑兰”版块,刊发大通分局民警李延春文章《奔跑的龙警官》,讲述基层民警用“细节决定成败”的作风破小案、保民生的民警故事。
附:原文、截图
奔跑的龙警官
李延春
同事王庆龙酷爱长跑,10多年来雷打不动,10公里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,每天都是一副生龙活虎的状态,于是同事们都叫他“龙警官”。
这几日龙警官的晨跑与往常有所不同,经常戴的耳机不戴了,倒是口袋里装着警官证;以前他的晨跑路线总是从派出所出发,一路向南在乡间小道跑,这几天跑步的方向也有些飘忽不定,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跑了个遍,尤其这两天,着了迷似的就喜欢往淮河大坝上跑。
这天早上,龙警官又换了一条路线,沿着村里一条不起眼的小道一口气跑到淮河大坝上。冬日的清晨,红日东升,霞光万道,温润的阳光洒在淮河之上,云雾翻腾,色彩斑斓,形成一道别样的旖旎风光。龙警官无心欣赏这样的美景,他调整呼吸沿着淮河大坝继续不疾不徐地奔跑,一双眼睛如鹰隼一般扫视着四周。
事情还要从几天前说起。那天天刚蒙蒙亮,龙警官接到辖区群众报警,说放在自家门口的电动三轮车被偷了。龙警官了解清楚丢失电动三轮车的特征后,迅速开展侦查工作。
案发地点在农村,又是在深夜被偷,走访群众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,这给侦查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。龙警官不断扩大走访调查范围,没想到一番忙碌下来依旧一无所获。
龙警官不死心,他坚信只要有犯罪行为,总会留下痕迹。盗车嫌疑人深夜作案,又躲开了沿途的监控,可以推断出嫌疑人对这里的环境很熟悉,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。龙警官迅速梳理出嫌疑人可能经过的路线,这些路线要么偏僻,要么逼仄,开车无法通过,要想细致地排查追踪,最好的方法就是步行,于是就有了开头龙警官跑步的一幕。
案发三天后,龙警官利用早晚休息的时间已把可疑的路线几乎跑了个遍,而且通过几天的排查,他更加断定嫌疑人逃跑路线肯定经过淮河大坝。淮河大坝下游是一片平坦广袤的土地,距离洛河派出所不到10公里,当地人称作“洛河大湾”,人口相对密集,人员构成也比较复杂。
龙警官一边慢跑,一边思考,突然一道亮光引起了他的注意。这是一张有些破损的广告宣传单,黄底红字,写着“洛河镇某某车行”,还有一个手机号码。这种广告纸龙警官太熟悉了,一般卖电动车的商家为了宣传,都会在卖出去的电动车上贴这种广告纸,而且这种广告纸外表还有一层塑料膜,不怕风吹雨打,一般情况下不是人为撕掉很难自动脱落。什么人会刻意撕掉这张广告纸呢,答案不言而喻,龙警官当即联系失主,果不其然,丢失的电动三轮车就是在这家车行买的,而且没有撕过这张广告纸……
侦查工作豁然开朗起来,龙警官顺藤摸瓜找到了嫌疑人的踪迹。当天晚上,龙警官和同事趁着夜色实施抓捕行动,嫌疑人被当场抓获,惊喜的是被偷的电动三轮车也找到了。龙警官有些疑惑,按理说这些偷车贼一旦偷到车之后马上就会卖掉,得到的答案却让人哭笑不得,原来嫌疑人已经把这辆电动三轮车作为作案工具,开着它又偷了一辆两轮电动车。
(作者单位: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大通分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