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解“千千结” 系紧“平安扣”
调解一次纠纷,消除一份怨气;化解一个矛盾,增加一份和谐。市公安局大通分局大通派出所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,深植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用心用情用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消除在萌芽,助力家庭和谐、社会稳定,实现了“基础牢、出事少、治安好、党和人民满意”的工作目标。
用心用情让“有结”变“有解”在大通街道居北社区,民警陈月英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。刚到社区时,她带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,把每户的家庭情况、诉求难题一一记下,时间久了,群众见了她,从客气的“警察同志”“小陈”,到亲切的“月英”,再到如今许多老人脱口而出的“警察闺女”,称呼的变化里蕴藏着16年的真情付出。
前阵子,辖区居民来电,反映楼上住户地板总是发出“咚咚”的噪音,让人不胜其烦,称如处理不好便上门“算账”。陈月英上门了解得知,楼上刚搬来一对母子,孩子因车祸导致腿部残疾,日常行走靠拐杖支撑,“噪音”在所难免。她一边安抚楼下住户,一边与母子俩沟通,建议尽量避开休息时间活动,双方都表示会互相体谅。
可没过几天,电话又打来了。陈月英知道,简单的“体谅”解决不了根本问题。她回到家找出一件厚实的旧棉衣,连夜剪剪裁裁,第二天带着针线上门给拐杖缝上了“小垫子”。原本清脆的“咚咚”声消失了,孩子母亲连声道谢,楼下住户看到这一幕,也不好意思地说:“月英,是我太急躁了,以后我也多理解理解楼上。”一场剑拔弩张的邻里矛盾,就在这一针一线的温情里悄然化解。
这样的故事,是陈月英社区工作的一个缩影。“群众的事,看着小,其实比天还大。你把他们当家人,他们自然也把你当自家人。”陈月英说。
当好群众信任的“和事佬”大通派出所辖区地处大通区主城区,“商业门店多、出租房屋多、流动人口多”是这里的显著特点。每到夏季,街头巷尾的摩擦也跟着多了起来,维护辖区的“烟火气”,成了派出所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“警官,你快来评评理!这瓜他必须退钱!”一天晚上,该所教导员常文带着辅警巡逻时,远远就听见一阵争吵声。原来,一名中年男子买了个西瓜,打开后觉得“熟过了头”,要求退钱;摊主则坚持“西瓜没问题”,两人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。
“大家消消气,不是多大事。”常文分开围观人群,先安抚双方情绪,待两人情绪缓和后,接着说:“这瓜10块钱是吧?我买了。”他让摊主退钱给买主,自己掏出10元钱递给摊主。买主愣了一下,不好意思地说:“警官,这哪好意思……”摊主也连忙摆手:“不行不行,哪能让您掏钱……”常文笑着摆摆手:“这事就这么定了!”说着,他抱起西瓜,招呼围观群众:“没事了,大家散了吧!”巡逻结束后,常文把西瓜分给值班的同事:“来,尝尝‘调解瓜’,甜不甜?”大家笑着吃着,心里却都明白,这10元钱买的不是瓜,是街头的安宁,是群众对警察的信任。
在大通派出所,这样的“小事”每天都在发生。“群众的矛盾,大多不是原则问题,就看你有没有耐心,愿不愿意多走一步、多想一点。”常文说,“我们多一分主动,群众就少一分怨气;我们多一分担当,辖区就多一分和谐。”红色基因融入“派出所主防”定位大通派出所依托辖区大通“万人坑”教育馆,将红色血脉融入警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,创建“赓续红色血脉,蓝盾守护平安”党建品牌,让忠诚担当的基因在民辅警心中生根发芽。
该所设置“红色文化角”,党史书籍、老照片、英雄事迹介绍整齐陈列,成了民辅警工余时间的“充电站”。定期组织党员民辅警走进大通“万人坑”教育馆,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;逢年过节则邀请辖区的老党员、参战老兵,来所讲述红色故事。“每次听老人们讲过去的事,都觉得现在的平安来之不易,激励我们时刻扛起肩上的责任。”年轻民警小黄说。
“我们把红色基因融入‘派出所主防’的定位里,就是要立足源头防范,把风险化解在基层。”大通派出所所长陈海山说,这份红色精神,不仅是思想上的引领,更转化成了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,全所民辅警以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务不缺位”为目标,加强流动人口管理、常态化开展夜间巡逻防控、全面排查安全隐患……点点滴滴的努力,换来了辖区的平安稳定,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获得感,绘就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生动画卷。
记者 吴巍 通讯员 郭晨 李延春